![]() |
應該是七、八年前(?)的作品了 |
這款是PC Game,曾經是我最茶不思、飯不想的遊戲,連上廁所都懶,就是沈溺於扮演上帝來創造一座城市的權力感。原公司MAXIS好像是被收購了還是倒閉了?!所以應該是不會有續作了,但是法國一家公司Monte Cristo倒是製作了類似的<<Cities XL>>,不過我還沒玩過...聽說是更上一層樓的細膩。
![]() |
近代作品 |
![]() |
Cities XL的一景 |
![]() |
SimCity一景 這是著名地標 |
回過頭來,玩過SimCity的都知道,一個城鎮的發展,可以簡略區分成商業區與工業區,這兩區還可以各自細分成高、中、低密度,這個高、中、低密度,恰巧就是當今社會制度的成影,低密度就是比較基層的小商家、勞力加工區;高密度就是商業大樓、研究中心;中密度者就像一些百貨公司、電影城、高污染工業區。
![]() |
高級工業 |
![]() |
高級商業區 |
由上段可以知曉,低密度與高密度之間的最大差異,在於工作者的學歷程度,此乃相輔相成。當然,一個商業或工業區域創造出來的工作機會,必需搭配著人力資源。所以住宅區的人民,應該給予什麼樣的教育程度,才能因應所創造的城市之風格,就是玩家該考量的重點。
舉例來說,如果一個城市決定走向高科技工業,那麼在規劃住宅區的時候,玩家就必需在附近增加高等教育的設施,如研究型大學、圖書館、博物館等,所謂的學以致用嘛。類似地,如果一個城市決定走向基礎商業發展,那就不需要規劃太高級的教育機構,因為這樣會導致高知識分子不願意從事低層工作。
輕描淡寫地講到這,我只是要說玩電玩都可以知道的概念,但我們政府並沒有往這個理想去盡力實踐。我們國家普設大學,但是整體的工作環境卻沒有跟上人力資源的水準,所以變成大學生不得不在現實的壓迫下,從事端盤子、清潔工等不需耗費腦力的工作。
我認為,既然我們國家有意願往高科技、研究路線發展,那麼扶植具前景的產業是有必要的,韓國的三星就是一個例子。光是從事代工這種大量勞力的產業,也只會導致工作機會外流至低人力成本國家,根本無法增加我國國民的工作機會。
所以我覺得,既然大學普設成這樣了,應該要有相對的工作環境,政府要把宇昌的投資還給我們生技產業才對;至於那種低階的代工、外包產業,在臺灣不可能存活的,不是活著成為拖油瓶,就是死亡而促進研發方向的發展。
簡單講到這,可以衍伸很多很廣...媽的我也是玩電動治國,所以我不如馬英九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